2008.4.26 星期六 (晴间多云) 慕尼黑
翠绿欲滴犹如地毯般的草场上,点缀着星星点点红白相间的房舍,
慕尼黑的郊外似乎比市区更为迷人。
在4月26日下午游览了慕尼黑市区之后,住到了郊外的汽车旅馆。
次晨(4.27)起来拍了一些照片,我把它放在了这篇文章的开头。
130万人口的慕尼黑本身就被人称作“百万人的村庄”。因为偎依在阿尔卑斯山北麓濒临伊萨尔河,城市里有着的成片的森林、草地太多的公园和数不清的喷泉。
然而这座风景秀丽的城市却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和心酸的过去。上个世代二、三十年代希特勒国社党就从这里发迹,1939年张伯伦、法拉弟又在这里出卖盟友同希特勒签订了臭名昭著的《慕尼黑协定》。至今,国际上仍然把“慕尼黑协定”作为苟且偷安牺牲他人纵容侵略的代名词。二战中这座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,日尔曼人凭着他们的毅力和才干,很快的重建了城市,所有古建筑都按原样恢复。
这是位于玛丽亚广场的新市政厅。建于1867-1908午,哥持式建筑,导游不介绍一定会当作教堂。
星期六不办公,里面空无一人。
在新市政厅旁有一80多米高的钟塔,装有“咕咕”钟。每到上午11时(夏季17点)便自动呜钟,
这时塔阁里许多高1.4米的彩色铜人开始转动表演,随着铜人的表演还有鼓乐声伴奏。
广场的另一侧是原市政厅
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,巴伐利亚人的特点是热情而奔放。
巴伐利亚还是茜茜公主的故乡。
这里每年举办的“十月啤酒节”闻名于世。
周末的街头显得十分热闹,咖啡厅啤酒屋都座无虚席,富裕的德国人也一样喜欢大排挡。
一路走来,到处都是“奔驰”“宝马”,但这玩意也还是登上大雅之堂,停靠在市政厅门前。
城市的巅峰是290米高的电视塔。有两个旋转厅,供观光和餐饮。
“宝马”总部大厦是城市的名片之一。蓝白相间的“宝马”标志来源于巴伐利亚洲旗。
1972年9月这座城市举办了第20届奥林匹克夏季运会。
运动会期间,发生了巴勒斯坦“黑色九月”的8名成员劫持并枪杀以色列2名奥运官员和9名运动员的恐怖事件,使这届奥运会暗然无光。
利用奥林匹克这个神圣的殿堂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,是与人类为敌。当我们也在承办这世人关注的盛会时,这种体会更为深切。
昔日的奥运场馆和奥运村已改为奥林匹克公园。
拜恩王朝对艺术的狂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,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统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。
想起了诗人海涅对这座城市的定义:安然地处于艺术和啤酒之间,好像山丘间的乡村。
评论